吴冠中笔下的“移花接木”
发布日期:2019/10/29 文章来源:艺术中心 文章作者:艺术中心 点击数:16172

  吴冠中曾用风筝不断线形容他的艺术探索之路。他将从生活中升华而成的作品比喻为风筝,虽飞入云天,但与人民的感情一线相牵,是生活的母体启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这根线在吴冠中之子吴可雨捐赠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即首次现世的《长城——秦皇岛授课记》写生册中一览无余,也由此展示出他擅长的移花接木法是如何练就的。

图片 1.png

吴冠中 《秦皇岛石河水库》 速写 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20世纪60年代,吴冠中、董希文、邵晶坤三位画家赴西藏写生。当时吴冠中主要画风景,目标是康藏公路的札木。在移步换景的选景途中,吴冠中坐在车里,车外位于不同地点的雪山、飞瀑、高树、野花等在快速移动,这在他的眼中构成了非同一般的景色。从此,他开始使用“移花接木”“移山倒海”式的创作方法来组织画面。

图片 2.png

吴冠中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泊》 速写 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这种方法在写生册中也能窥见一斑。《泊》这件速写作品,所画吊车线条粗重,并用灰色赋染。吊车所在的海港地面和其后的舰船用线较细,与前面吊车粗重的用线形成对比,营造出前后空间和层次感,可谓是一次空间上的探索与经营,也可看出吴冠中在移山倒海时对真实物象和视觉感受、空间安排之间关系的探索。

图片 3.png

吴冠中 《泊》 彩墨 1988

在《技与艺》一文中,吴冠中谈道:画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工程是平面分割。平面分割中若有浪费,必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马蒂斯说:画面没有可有可无的部分,若不起积极作用,必起破坏作用。中国绘画技法中首先讲究经营位置,中国画中的空白是必须特别重视的头等大问题。计白当黑,表明确已重视空白,但实际情况中空白往往是白白的浪费。面积,绘画中最最要紧的资本,毫厘必争。

既然面积是画家必争之地,那么《泊》中通过线条对画面进行有效分割,个中意味,就更值得玩味。

图片 4.png

吴冠中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交粮》 速写 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还有《交粮》这件作品,画面中心有一位头戴干部帽、身披大衣守着磅秤的人,被几个交粮的农民和圆鼓鼓的粮食袋层层围住。干部身后有一位抱着幼儿的妇女背对着画面,她的身边还站着一高一矮两名幼童。以这几个人为中心,堆放在周围的成千上万的玉米形成密布的点,近处的几个玉米棒子刻画细致,远处的玉米则前实后虚地简化为单纯的、细碎的线条,玉米短促的线条与人物整饬的竖直线条形成对比。中景处的谷堆成为与近景人群相呼应的一个块面,而远景处的农舍、远山与树木又连成了横向的一片。

小小的一幅《交粮》写生画面,近、中、 远景层次丰富,纵横的线条、块面与点的对比安排得匠心独运。因此,这不是完全的对景写生,而是画家有取舍的用心经营。

也许画家在不同时间的麦场看到了正在晾晒的粮食和正在交粮的人群,将这两次所见糅合成一幅作品,同时出于对画面整体的考虑,在麦场后添加了远景的屋宇、山与树。此类情况同样可能出现在写生册里《村居》两幅作品中。

图片 5.png

图片 6.png

吴冠中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村居(一、二)》 速写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吴冠中虽然善于移花接木,但他始终没有脱离生活。有时候,他会在乡村找到各类典型的形象,精心地将各种形象组合到一幅画面中,形成虽有人工,宛如天然写生作品。

比如有一次在崂山渔村写生,他被用大石头修砌而成的渔家房屋造型打动,于是选取了渔村中最典型的院子进行写生。此时这家院子已经没有多少干鱼了,但是要体现渔村特色,场院中晾晒的干鱼必不可少,于是他就把别家挂晒的干鱼安排在了这幅画面中。

图片 7.png

吴冠中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渔民补网》 速写 197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当他完成写生,在返回的途中遇到村中的妇女,她们围着吴冠中吵吵嚷嚷地要看画。待展开画面,妇女们一眼便认出是某家某户,并且惊诧于此家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干鱼!

吴冠中一向尊重群众,他认为群众也许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并不缺乏对美的感受。他的作品要达到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的境界,也就是要让作品成为既让普通群众理解和欣赏,又让专家认可、鼓掌的雅俗共赏的艺术佳作。

行远或登高,总从脚下开始,而绘画表现则包罗宇宙,无论用亿万万笔墨,总是始于此而终于此,根据情况取舍。吴冠中尊奉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那么借用石涛这段话,或许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吴冠中手中牵着的那条风筝线,更能明白他在移花接木背后对生活的那一份真情实感。

 

更多作品欣赏

图片 8.png

吴冠中 春酣 纸本设色 96cm×181cm 2006  清华大学藏 画家捐赠

图片 9.png

吴冠中 《雪山》 纸本设色 70cm×138cm 1996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图片 10.png

吴冠中 《红莲》 布面油画 66cm×91cm 1997  中国美术馆藏

图片 11.png

吴冠中 《童年》 木板油画 40.2cm×28.6cm 2003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图片 12.png

吴冠中 《微山岛》 木板油画 39.7cm×60.4cm 1962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图片 13.png

吴冠中 《直节如竹》 纸本设色 76.5cm×69cm 1993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图片 14.png

吴冠中 《再绘高昌(高昌遗址之二)》 纸本设色 61.4cm×45.9cm 1987  高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图片 15.png

吴冠中 《灯下人》 布面油画 80cm×65cm 1999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乙丁捐赠